降香黃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 Chen)又稱海南黃花梨,最初由我園豆科植物分類學家陳德昭先生于1963年發(fā)表。該物種是我國特有的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同時也是中國木材市場上價格最昂貴的紅木樹種,野生種群僅見于海南島,但近年來作為林業(yè)提質提效的重要舉措獲得大力推廣,并在我國南方各省區(qū)廣泛栽培。降香黃檀與分布于越南和老撾一帶的越南黃檀(D. tonkinensis Prain)在花、果、葉等形態(tài)上較為相似,有學者主張將二者進行歸并。降香黃檀和越南黃檀木材之材色、結構、密度以及內含物等特征也極為相似,因此,利用傳統(tǒng)的木材鑒定技術難以對二者進行精準的鑒定,加之二者價格差異可達5-10倍,故而常有不法商販利用價格相對低廉的越南黃檀冒充降香黃檀而盈利,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并嚴重擾亂紅木市場的正常運行。
華南植物園系統(tǒng)發(fā)育與繁殖生物學研究組碩士研究生覃明和導師李世晉、涂鐵要、張奠湘等與合作者經過研究認為,降香黃檀和越南黃檀的鑒定難題本質上是一個分類學問題。在多年的黃檀屬分類學研究以及對降香黃檀和越南黃檀進行居群采樣的基礎上,利用系統(tǒng)發(fā)育基因組學方法,構建了降香黃檀和越南黃檀共37個居群樣品以及16個近緣黃檀屬物種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明確了降香黃檀和越南黃檀的姐妹關系(圖1)以及證明了產自海南的降香黃檀個體和產自越南的越南黃檀個體各自形成單系類群(圖2)?;?6個質體基因組篩選了8個變異位點并設計了相應的擴增引物,在降香黃檀和越南黃檀之木材樣品的實證檢驗中獲得83.3%的擴增成功率,為降香黃檀與越南黃檀的精準鑒定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法。
分類學研究中厘清物種間界限的工作有時并不起眼,但是在生產活動中有可能產生重要的影響,正是所謂“科學小問題,民生大問題”。該研究體現(xiàn)了分類學在實際的經濟生產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對該類問題的關注也是我園科研方向“頂天立地”的最新嘗試。
相關研究成果已近期發(fā)表在中國科學院分區(qū)一區(qū)雜志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IF=4.04)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廣東省林業(yè)科技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和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se.12598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