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眾所周知,刨光是膠合木生產過程中占比重大的生產工序,起著基礎性的作用,猶如房屋的地基一樣,看似簡單,實則至關重要,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刨光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定寬、定厚、獲得良好的表面質量,另一方面是為后序的加工確定基準。如果基準不準,隨著工序的深入,誤差就會積累,越來越大,勢必會影響膠合木的質量,出現一系列的安全和美觀問題。所以,刨光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膠合木質量的好壞,同時也決定了膠合木表面油漆和裝飾的好壞。
影響刨光質量的因素
要想取得良好的刨光質量,首先需要一臺好的四面刨。
一臺好的四面刨,要保證“三不動”:
(1)床身:機身要整體鑄鐵、震動小、穩(wěn)定性好;
?。?)刀軸:精度要高、震動要小;
(3)木料:傳動系統(tǒng)和壓料系統(tǒng)要保證木料持續(xù)穩(wěn)定的進給。
床身、刀軸、木料的“三不動”是保證刨光質量的根本因素,任何一項因素不穩(wěn)定都會嚴重影響刨光的質量。
其次,從刨光原理來講,木料在刨光的過程中存在著“節(jié)距”,節(jié)距的大小決定著木料表面刨光質量的好壞。好的表面質量要求節(jié)距的范圍介于1.5~1.7mm之間。
fz—節(jié)距,V—進料速度,n刀軸轉速,z—刀齒數量
由公示可以看出:提高刀軸轉速、增加刀齒數量、降低進料速度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節(jié)距、提高刨光質量。但降低進料速度會影響效率,一般都是通過提高刀軸轉速、增加刀齒數量來提高刨光質量。
已經購買了四面刨的企業(yè),刀軸轉速基本已經確定,只有通過增加刀齒數量來提高表面的刨光質量。
但是傳統(tǒng)的四面刨及刀具,通常都沒有自動打磨系統(tǒng),在刨光的過程中,由于存在公差,刀齒運行過程中并不在同一個切削圓上,實際切削過程中僅有一個刀齒有效。
為確保所有刀齒都在同一個切削圓周上,刀齒必須要進一步的打磨,在機器運轉過程中,用打磨石消除掉刀齒間存在的公差,這樣所有的刀齒都在同一個切削圓周上,同時參與決定節(jié)距的大小。
有條件的企業(yè),在購買四面刨時,可以購買帶有自動打磨裝置的四面刨,生產過程中對刀具自動打磨,保證所有刀齒在同一個切削圓上,不用再拆卸刀具進行人工打磨,不僅可以提高刨光質量,還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膠合木生產過程中的刨光
膠合木生產過程中的刨光工序通常有3道:
?。?)指接前板材刨光
木材是各向異性材料,干燥后的板材由于含水率的變化、內應力的釋放,會產生一定的翹曲和變形,需要通過四面刨進行刨光、取直、定厚、定寬,為銑齒確定基準,以免銑齒時板材寬度不等,造成接長時錯齒。
即使是刨光過的板材,放置一段時間后,由于內應力的釋放,也會產能一定量的變形。如果刨光后長時間未使用,原則上需要再次刨光,以刨去內應力引起的新變形,實際生產中為減少浪費,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可僅對變形較大的板材進行再次刨光。
?。?)指接后板條刨光
板材指接后,通常會有膠黏劑溢出,加上木材本身的翹曲變形、指接機壓力不夠等都會造成一定的錯齒、錯位。通過四面刨,把溢出的膠黏劑以及錯齒、錯位進行刨光。為后續(xù)淋膠、拼方做準備。
如果刨光質量差的話,不僅會增加膠黏劑的用量,造成浪費。同時,拼方時膠合質量也無法保證,甚至會出現開膠現象。如下圖所示:
?。?)拼方后木梁刨光
拼方后,通常會有一定量的膠黏劑溢出,板材之間多多少少也會有一定量的錯位。需要通過重型四面刨對膠合木進行刨光、定寬、定厚。
本道工序的刨光,對膠合木的外觀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若光潔度不夠,會影響后續(xù)的油漆,造成油漆的浪費。而且,油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從而影響最終產品的品質和售價。
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四面刨進行倒角、銑型加工。比如木刻楞銑槽,若精度不夠,會造成安裝困難,同時也會影響木刻楞墻體的密封性。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