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紅木家具的消費者,有不少是看中紅木家具的收藏價值。但工藝不考究的紅木家具是很難有升值空間的。所以,在選購紅木家具時,除了看材料是否保真以外,重點要看工藝是否考究。對于紅木家具非專業(yè)人士,可以通過“看、摸、聞”三招,快速辨別一件紅木家具的好壞。其中最重要的是看家具的拼板工藝。
為什么要拼板?
在講拼板工藝之前,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拼板?所謂拼板,就是在一塊木材寬度有限、無法制作成器時,利用兩塊或多塊木材拼合而成。拼板工藝之所以在紅木家具中如此普遍而重要——即使是有著“不惜用料”的明清家具,也都不完全是“獨板”,拼板仍占很大比重,其原因就是,紅木取材不易,大料難得。
紅木為什么貴?撇開紅木本身的材性優(yōu)勢不說,單就取材不易這一點就已遠遠甩開其他木材了。紅木生長極為緩慢,上百年才能成材,民間素有“千年紫檀,百年酸枝”之說。一棵黃花梨樹木要長成胸徑15厘米,需要20年左右時間,而其可用的心材部分直徑只有2至3厘米,僅夠用來做筷子??梢姡t木多么來之不易。
紅木能用來做家具的只有心材部分。心材就是年輪中靠近髓心的、顏色較深的部分。心材密度大、耐久性好,不易被蟲蛀和腐蝕。所以,紅木家具制作只選用心材,也因此紅木的出材率低、成本高。紅木“十檀九空”,是導致紅木出材率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紫檀在環(huán)境惡劣、土壤貧瘠的情況之下,不得已以吸收心材養(yǎng)分來繼續(xù)生長,從而使得心材變軟發(fā)糠,直至消耗殆盡,最終形成空心狀態(tài)。而心材呈空心狀態(tài)下,很難開出大板來。收藏界才素來以獨板為貴,正是因為紅木大板難得,物以稀為貴。
紅木是稀缺資源,砍一棵就少一棵。原產于我國南部的很多紅木,早在明清時期就被砍伐無數,如今的紅木,大多是后來栽種,尚未成材。國內生產的紅木家具所用的紅木,基本上是從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及南美洲、非洲進口。
綜上可知,紅木取材不易,大料更是難得,好在老祖宗留下了一門絕技——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