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緬甸花梨木為例,屢禁不絕,幾乎每天都有人落網,國內仍然有木頭源源不斷的進來,不過成本和價格確實肉眼可見的上漲了。
木材走私屢禁不絕
在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那些以貪腐、混亂、經濟落后而聞名的國家,不管是林業(yè)部門、地方政府、軍隊還是海關,哪怕有天大的國際謬論壓力、無數的管制禁令,依然杜絕不了盜砍、走私等的存在。
比如鴉片,全世界都在譴責、聲討甚至制裁,早就該禁絕了吧?但是!17年緬甸全國的罌粟種植總面積依然還有4萬1000公頃,雖然比15年的5萬5500公頃減少25%,其主要原因卻不是因為管制,而是因為受合成毒品的沖擊市場。
毒品種植都禁不絕,木材就更不可能一禁就絕。只要支付出足夠的價格,每個管制節(jié)點都會被拿下,都會有人被攻破。當然,都是上中下游分工合作的一條產業(yè)鏈。
所以,管制不可能真正禁絕,更何況他們的政策變化也比較多,也根本不是真正的要保護、禁止砍伐、禁止出口,而是要稅收和國營。從去年開始,只有緬甸國有企業(yè)緬甸木業(yè)公司才可以合法出口來自國有林地砍伐的木材,且必須以美元統(tǒng)一價格結算。打擊的主要是非國營、非法木材流出。
目前,非法流出的木材依然占了市場的大多數,對走私木材的打擊也會對市場有影響,主要體現在:
1、查禁力度的增加,會導致風險增加,相應的成本也會增加。
2、可能會造成部分環(huán)節(jié)被階段性打斷,造成短期供應不足。
3、管制政策變化會讓打通關節(jié)的費用上漲,導致成本增加。
這一系列連鎖反應到國內市場,會有不確定性。短期內會隨著產地國政府的管控措施、供應量及國內存量、需求量、生產模式的調整而變化,紅木作為生長周期較長的資源類產品,中長期就是看資源、看需求。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