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深水良港和16萬在全國各地從事木材生意的莆田商人,10年前,莆田市拿下全國第一個海運口岸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qū)的金字招牌,順勢在秀嶼區(qū)廢棄的鹽場上,建起國家級木材加工貿易示范區(qū)。然而,由于港口集疏運體系的缺失,莆田口岸進口木材數量一直在低位徘徊,不到木材進口第一海港太倉港的十分之一。
通江達海的向莆鐵路,正在改變這一局面。2013年,莆田口岸進口木材量48.13萬立方米,同比增長83%;今年1—3月,進口木材19.76萬立方米,同比增長221%。同時,在木材加工貿易示范區(qū)內,一個循環(huán)產業(yè)鏈條正逐步完善。
蓄勢十年的萬畝鹽堿地,終于鋪開了木材產業(yè)的傳奇畫卷。
一條鐵路,激活一個木材產業(yè)
在莆田的經濟版圖中,木業(yè)的地位舉足輕重。木材進口數量是衡量木業(yè)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但莆田有港口無資源,從2006年的5萬立方米到2012年的26.3萬立方米、再到去年的48.13萬立方米,木材進口量10年增加了好幾倍,但與領跑者的差距仍然懸殊。
毗鄰長江入海口的江蘇太倉港,雖處長江沿岸卻享受海運港口政策,是我國海運木材進口第一大港。據新華日報4月13日報道,2013年太倉港進口木材652.91萬立方米。這一數字,是莆田同期進口木材量的近14倍。
其實,在規(guī)劃木材產業(yè)藍圖時,莆田也曾處在領跑的位置。在2004年春召開的民營企業(yè)家座談會上,有企業(yè)提出:“從國外進口木材,要先轉到日本、韓國等地,經過熏蒸處理后才能上岸,成本很高,能不能就近在莆田建個進口木材熏蒸除害基地?”這一大膽設想迅速得到各級部門的鼎力支持。當年9月,國家質檢總局批復同意在秀嶼港區(qū)建立我國首個
海運口岸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qū)。2005年10月,處理區(qū)通過驗收并投用。2006年1月,依托處理區(qū),在莆田東嶠舊鹽場,平整出近萬畝的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qū)。
太倉港是我國第二個設立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qū)的海運口岸,2008年投入運行,比莆田將近晚了兩年。有了處理區(qū),太倉港木材進口量在2006年突破百萬立方米后激增,去年沖過650萬立方米關口。其中,超過70%的貿易量是莆田木材商人創(chuàng)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