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海南黃花梨價格扶搖直上,其已成了名貴木材中毫無爭議的老大。正所謂“窮在鬧市無人知、富在深山有遠親”,越南黃花梨、大葉黃花梨、紫檀柳、紫油木等等和海南黃花梨有幾份相似的“兄弟”們也紛紛找上門來。
而在2014年時,海黃又有一個新的“兄弟”進入了國內“認親”來了。講起這種木材,名稱讓人比較犯暈:在廣東地區(qū)被稱為紫黃檀;在張家港一帶則被稱為中美洲黃花梨;在福建,有些商家則稱其為安哥拉黃花梨。。。
紫黃檀(中美洲黃花梨、安哥拉黃花梨)大板
如果看橫切面,和部分海黃切出來的確實有點相似。
原木去皮、鋸板,花紋確實很漂亮,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能沒幾個人會和海南黃花梨搞混。
包括制成白坯后,仍然很容易分辨,根本就冒充不了黃花梨。
但是,經過調色、膠磨等“深加工”后,確實會有點迷惑性。
雖然“中美洲”、“安哥拉”很容易讓人認為是其產地,但事實上,它和中美洲一點關系都沒有,并且安哥拉也基本可以排除。
根據幾位資深木材商的反饋,這種木材目前已確定的產地在贊比亞、坦桑尼亞,目前進入國內的大多都是贊比亞的,而安哥拉等周邊國家目前還未聽說有出產。并且,安哥拉的木材很難運出,(據說)目前中國只有一家公司有資質,所以,安哥拉基本可以排除。
據開發(fā)商透露,該木種在贊比亞的當地名為:Mkulasinga,而學名目前還未有組織能提供出。
因中美洲黃花梨與安哥拉黃花梨的名字很容易造成誤導,在此,我們姑且以相對不帶誤導性的“紫黃檀”稱之。
據悉,該木種目前在國內主要以工藝品用料為主。據木材開發(fā)商透露,同樣為紫黃檀,其材質變異也非常大。一般生長在山上的紫黃檀顏色發(fā)紫,密度大,可沉于水,油性也好一些,但普遍徑級較小,做家具很難取料。
而生長在平地上的則有大料,但顏色較淡,密度也較輕,經常不沉于水,同時油性與穩(wěn)定性也比較差。下圖為生長在平地的紫黃檀:
據悉,該木頭在濕的時候,有一點類似于草藥的氣味,但干后基本無味。該木種目前在國內主要以工藝品用料為主,而關于該木種的未來潛力在業(yè)內也有些爭議,還是要接受廠家和消費者的檢驗了。
鳴謝:
以上素材來源于:金文顯先生、商(材木財)世家、蘇榮圳先生、張家港毛先生、草樓杰木業(yè)、伍承洪先生等木友,在此致謝!